作者:www.wool-melton.com | 来源:www.wool-melton.com | 日期:2016-12-27 23:48:58 | 点击率: |
随着消费者保护意识的不断高,服装面料质量问题的投诉也与日俱增。这些投诉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穿过或洗过的服装面料。主要投诉的问题是:色牢度、洗后缩水、毗裂、起球、勾丝等等。起毛起球是影响织物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织物美观,还降低了其服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1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 l 起毛: l 纠缠成球: l 毛球增长: 纠缠的纤维靠紧形成小球,这些小球由强韧的纤维挂在织物表面,不断增长。 l 毛球脱落: 2、起球速率 起球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l 摩擦的程度和力度 l 纤维是否容易从纱线中向外移动 l 突出纤维的挠曲性 l “系球”纤维的抗弯刚度/强力 3、容易起球的织物 l 毛及其混纺织物: 针织毛衣类、毛呢类、羊毛衫等。 l 化学短纤及其混纺织物:涤棉、涤粘、腈棉等。 l 轻薄织物的针织类: 纯棉拉架、莫代尔、粘胶、天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 l 牛仔绣花 4、如何测试及评核起球 (1)测试方法: 将织物用摩擦方法作一定次数的摩擦,使之起毛、起球。 n GB/T 4802.3-2008 起球箱法 n GB/T 4802.2-2008马丁代尔法 n GB/T 4802.1-2008圆轨迹法
n GB/T 4802.4-2009 随机翻滚法 这几种方法哪个更准确: u 没有一种测试方法能够被各方都接受认可。 u 所有测试方法都,由客户选择使用。 u 一般商业评级是采用主观评级方法。 u 实验室之间的测试常有明显分歧。 (2)评核: u 计量单位面积上毛球数,毛球重; u 样照对比评级; u 文字描述起球特征; u 起球曲线,试样所受的摩擦时间与试样单位面积上起球的关系曲线; 主观评级方法:(常用) 实验结束后根据标准样照进行评级。评级时以起球程度为主要依据。 5级—不起球 4级—轻微起球 3级—中度起球 2级—高度起球 1级—严重起球 圆轨迹法起毛起球样照 符合标准GB/T4802.1 上述测试方法都是模拟服用过程而设计的,但由于起毛起球过程以及服用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仪器测试结果与穿着效果往往不能吻合,因此除了用仪器测试外,还应和试穿效果对照加以判定. l 国外做法之一 玛莎百货解决办法: 1)先测试,如果合格好;如不合格进入 流程 2)找人试穿一周,同时按洗标洗一遍,再评估起球情况,如可以,就忽略测试指标。 国外如H&M;ZARA;GAP;C&A; MANGO等,ONLY;VERY MODE;美邦等均采用此方法。 l WALMART 创建了第三种抗起毛起球测试方法,专门针对毛衫 方法是按洗标洗三遍,看起球情况评级,这样更针对毛衫和疏松结构产品. 目前一些美国客户也用此标准作为测试标准 5、影响起球的原因 短纤维都会起球,涤纶短纤、羊毛、涤纶/羊毛和棉织物的起球较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涤纶的强力和抗曲性能高,使形成的球不易从纤维上脱落,而且涤纶的静电很容易吸附外来粒子产生起球。影响起球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组成织物的纤维性能、纱线、织物组织结构、染整工艺、穿着条件五个方面。 (1)纤维性能 l 纤维强度 强度高、伸长大、抗反复弯曲能力高、能力强的纤维,摩擦时就不易被磨断、脱落.反而会致使其与周围的毛丛、毛球进一步缠结成更大的球。而纤维强度低.所形成的毛球经摩擦后.易于从织物表面脱落。所以,纤维强度高易起球。 l 纤维长度: 短纤维比长纤维易于起球.长丝相对于短纤维不易起球. 2 长纤维在纱线中摩擦阻力比短纤维大.不易从纱线中抽出. 2 在同样的 纤维截面根数内,长纤维露出纱线表面端比短纤维少,被外力摩擦机会小. 2 涤纶长丝强力较高.在受到机械外力时不易磨损断裂.涤纶长丝织物不易起球。 l 纤维细度:同样的原料.细纤维比粗纤维更易起球. 纤维越粗其抗弯刚度越大.竖起于表面的纤维头端不易弯曲纠缠起球。 l 纤维间摩擦力: 纤维间摩擦力大,纤维不容易滑动,不易起球 l 纤维混纺易起球: 特别是化纤与羊毛、棉、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织物容易起球,因为化纤纤维系球纤维较强,不易脱落。 l 纤维截面型状: 异型截面的纤维,抗弯刚度大.不易弯曲缠绕且相对接触和被摩擦的概率低.不易抽拔和纠缠.不易产生起球. l 纤维卷曲度: 纤维的卷曲波形越多,加捻时纤维越不容易伸展,摩擦过程中纤维容易松动滑移,在纱线表面形成毛绒.为此,纤维卷曲性越好,越易起球. (2)纱线 纱线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主要有纱线的毛羽及耐磨性. 这涉及到纺纱方法、纺纱工艺、纱线捻度、纱线结构等因素。 l 纺纱方法: 精梳纱中纤维排列较为平直.短纤维含量较少,所用纤维一般较长,纱线毛羽较少。所以精梳织物一般不易起毛起球。 l 纺纱工艺: 在整个纺纱过程中.纤维要受到反复的牵伸、梳理.如果工艺参数设置不当、设备状态不佳.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就容易受到损伤而拉断,造成短绒增加.从而使纱线的毛羽、毛粒增加.进而降低织物的抗起球性。 l 纱线的捻度: 高捻度可减少纱线毛羽,不易引致起球,但不断捻度,会降低织物强力和影响织物手感和风格。 l 纱线结构: 改变纱线结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纱线。在环锭纺纱新中,赛络纺、缆型纺、紧密纺等通过纺纱机理的改变而使纱线获得特殊的结构.这类纱线毛羽少、纤维间抱合紧密.与同工艺下的传统细纱相比,性能明显增加。
(3)织物结构 l 紧密性 l 表面平整性 因此起球与织物结构紧密度的大小、组织交叉点的多少和布面平滑程度均有关系. 2 针织物相比梭织物易起毛起球 2 纬编织物较经编织物易于起球 2 粗针距织物比细针距织物易于起球 2 罗纹织物比平纹织物易于起球 2 低机号织物比高机号织物易起毛起球 2 轻薄织物比厚重织物易起球 2 同一类织物.组织结构越紧密越不容易起毛起球 l 编织密度系数(Knitting cover factor) --是一个数值,反映出编织时的松紧情况,该数值与线圈长度及纱支的关系,计算编织密度系数的公式如下:
Tex-纱的号数(纱的粗细) Stitchlength(mm)--线圈长度 CF-编织密度系数
(4)染整工艺的影响 l 后整理加工与织物起球关系很大,纱线或织物经染色及整理以后,抗起毛起球性将产生较大的变化,这与染料、助剂、染整工艺条件有关. l 染料及染色工艺影响纤维强力及纤维间的摩擦力,从而影响起球性能。 l 柔软处理的目的是改善织物的手感和弹性.在柔软处理过程中.过多的 柔软剂会使纤维或纱线间的摩擦减小.纤维之间更易滑移、抽拔,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l 精练工序时要求去油要净,否则油剂在穿用、洗涤过程易吸附小颗粒、小花毛,影响抗起球效果,残留油质会降低纤维的摩擦力,令纤维外移,产生起球。 l 整理工艺参数的合理优化 :包括温度、整理剂用量、整理时间 。 (5)穿着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织物在穿着时,所经受的摩擦越大,所受摩擦的次数越多,则其起球现象越严重。洗涤方式和干燥方式不当,会加重织物的起毛起球。 6、防止起球的方法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何改善纺织品抗起毛起球性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纤维、纺纱、编织、后整理等生产过程采取综合措施解决。 应多与供应商和客户沟通,在起球和服用性能间取得平衡,如手感和外观与起球之间的取舍。 (1)纤维的选用 对于易起球品种选择原料时 a主要考虑原料中短绒含量.要选择纤维长度长、细度适中、短绒少的原料。 b、对于与化纤混纺产品.选择直 径粗的化纤比直径细的更有抗球效果。但手感偏硬,要平衡好手感与起球的关系。 c、选用改性纤维: u 制造强力较低的涤纶或异形截面纤维。改变涤纶、腈纶的外观、形态结构和超分子结构,从而改善抗起毛起球性能。如三叶形、五角形、扁平等,并使纤维表面粗糙化,以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此类纤维可称之物理改性纤维。 u 在涤纶纤维大分子中引入第三单体,制造抗起球纤维,如加入第三单体聚乙二醇、聚丙二醇、邻位或间位苯二甲酸、脂肪族二元酸共聚,可得到抗起球纤维。 (2)采用精梳纱:纱线中纤维排列较为平直.短纤维含量较少,所用纤维一般较长,纱线毛羽较少。所以精梳织物一般不易起球。 (3)优化纺纱工艺:在纺纱过程中.要从控制短绒量和减少毛羽方面出发.科学合理设置好工艺参数.减少各道产品中的短纤维含量.降低细纱毛羽量和缩短毛羽长度.纱线条干均匀度.减少粗节: u 纺纱时选用硬度高的钢领,匹配适合的钢丝圈, u 可适当增加纱线捻度,如增加8% ~ 15%.但捻度增加后手感较硬。 建议捻度(毛粗纺) 建议捻度(毛精纺)
u 络筒可选用自动络筒机,其精密卷绕系统.可防止纱线重绕.减少退绕时的不适当摩擦而产生毛羽。 (4)改善纱线结构。 u 棉和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莫代尔、天丝、竹纤维等)可选择赛络纺、紧密纺、赛络紧密纺等纺纱方式,纱线毛羽少、纤维间抱合紧密. 性能明显增加。 u 纯毛或毛混纺纱可用索罗纺纱(Solospun),又名缆型纺纱, 这种由多根弱捻须条加捻而成的纱,具有更高的强力、更少的毛羽。
(5)在织物设计方面.要根据产品的风格和服用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织物组织、密度等参数。在适合的范围内采用较高的编织密度系数。 (6)染整防起球整理方法 a生物抛光(生物酶整理) 生物抛光是用纤维素酶改善棉织物表面的整理工艺,以达到持久的抗起毛起球作用,增加织物的光洁度和柔软度.生物抛光去除从纱线表面伸出的微细纤维,织物表面绒毛大大减少,变得光洁而不会起毛起球.(酶的水解和机械的冲击共同去除了织物表面的毛绒和纤维的末梢,使织物组织变得更清晰,色泽更明亮). 实践证明此种方法对降低起毛起球的效果是持久的, 因为纤维的末梢被除掉而不是在原处被覆盖,但要注意此法会对织物强力有一定损失及部分失重.对棉及涤纶/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采用纤维素酶;羊毛或涤纶/羊毛混纺织物采用生物蛋白酶进行抛光处理。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否则会造成酶失活或严重损伤、严重失重,而且大批量织物也不太适宜(有缸差) b轻度缩绒法(主要用于羊毛织物,如羊毛衫、羊毛针织品) 羊毛衫等针织品经过轻度缩绒后,其毛纤维的根部在纱线内产生毡化,纤维之间相互纠缠,因此增强了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使纤维在遭受摩擦时不易从纱线中滑出,进而使羊毛衫等织物的起球现象得以减少。目前,一般对精纺羊毛衫等织物通过轻度缩绒以其抗起球效果。其工艺流程为:毛衫浸润-轻度缩绒-清洗-脱水-烘干。 c树脂整理法 l 原理 l 树脂的选择 n 羊毛针织物的后整理方法介绍 a.加法整理 加法整理就是常说的树脂整理法.它是利用树脂较强的黏合力将纤维进行点黏结.以限制其移动而达到减少织物起毛起球的目的。树脂在纤维表面交联成膜.使纤维间黏连。减弱纤维的滑移倾向.减少起毛趋势:同时.树脂均匀交联在纱线表层.使纤维末梢黏附于纱线上。摩擦时不易起球。 b.减法整理 减法整理主要指利用化学方法纤维的定向摩擦效应或降低纤维的强力.使织物表面绒毛成球后容易从织物表面脱落.从而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或者利用生物抛光(蛋白酶)的方法去除织物表面的绒毛.达到较持久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并增加织物的光洁度和柔软度。 c.加法与减法相结合整理 先对织物减法处理.使织物表面变得光滑和平整.然后再对织物进行树脂整理.使织物表面的微绒毛牢固地黏附在纱线和织物表面.进一步阻止绒毛成球.从而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d.单面整理 根据起毛起球现象产生的机理.采用单面整理的方式对织物的正面进行柔软加工.使织物两侧纤维的摩擦性能产生差异.正面纤维光滑不易缠结.反面纤维之间摩擦力大.阻止纤维从布面上抽拔;同时.为加强纤维在纱线和织物中的固结能力.对织物施加树脂从而达到抗起毛起球的目的。 e、氧化法和还原法 : 这两种方法的机理类似,都是通过氧化剂(还原剂)结合树脂,剥除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去除定向摩擦效应,加上树脂整理,控制纤维向外滑移。从而达到抗起毛起球的目的。 f、氯化法:氯化法是对羊毛纤维进行重度氯化处理,以剥蚀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手感也有点发糙,污染环境。 g、低温等离子体法:通过活化成等离子态的激发气体分子的氧化反应,以及被加速的气体粒子的溅射作用,使羊毛表面的杂质甚至鳞片层破坏。从而改善了防缩性和抗起球性。 h、蛋白酶法:其作用是水解缩氨酸键而破坏鳞片层。蛋白酶处理蛋白质纤维后,能使织物柔软丰满,抗起球,防毡缩,而且不污染环境,不损伤皮肤,废液易生物降解,符合生态要求 n 涤纶织物抗起毛起球常用方法 (1)对涤纶织物来说,烧毛不仅仅是为了去除茸毛、布面光洁度。而且也是一个热处理过程。高温处理能赋予织物一定的身骨和弹性,并能改善织物起毛、起球的状况。因此烧毛工序是关键,在烧毛时要求火要弱小,切不可用强火,以免引起过烧,使织物手感发硬。由于涤纶织物本身的茸毛并不多,采用一正一反,完全可以达到4级以上。级数越高,抗起球效果越好,因为织物的表面越光滑,抗起球效果越好。 (2)精练工序时要求去油要净,否则油剂在穿用、洗涤过程易吸附小颗粒、小花毛,影响抗起球效果,同时由于涤纶织物不强碱,在精练过程中烧碱对涤纶织物能起到碱减量的作用,使涤纶织物表面产生剥皮效果,起球效果。 (3)用有机胺或无机强碱对涤纶进行腐蚀,降低纤维强力,此法虽但不易控制。 |